很多普洱茶友很好奇, 我們喝的都是古茶樹嗎?那來那麼多的古茶樹(園)可以源源不絕的提供正宗的古茶樹普洱?
話說, 英國人在18世紀晚期開始喜愛喝茶,且為茶葉深深著迷,其為自己賺取茶葉利益, 開始將茶樹移植於阿薩姆與錫蘭(印度)。
賺取茶葉利益與深深著迷! 話說,當時的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時期,由於工業革命的關係,
大量的勞動人口聚集,由於茶相對啤酒, 葡萄酒, 乳品, 咖啡等飲品來說,有天時地利之利基。
因為,茶俱備了以下兩大優勢,其一來可以減緩勞工身心的疲憊,二來更可降低因人口聚集而產生的污染感染。
1, 增強氣力-茶葉中的咖啡因會使肌肉放鬆並使肌肉更有力氣,並可讓大腦集中精神。
2, 增進健康-茶中的單寧(兒茶素, 酚醛)具有殺菌功能,而維生素C可防止壞血病。
除此之外,茶相對的便宜,易儲存且無酒精與低咖啡因。
茶,雖也是”上癮物”
但,不同其他的上癮物,她較溫和,並且,對於上癮者很有益處。
由於工業革命的大量勞工人口所需,相對對於茶的需求量也逐漸升高。1848年,蘇格蘭植物學家.福鈞首度將茶自中國引入印度,是利益考量。
1866年,在英国人消费的茶葉中,只有4%来自印度,但到1903年,比率升到了59%。
而1872年(同治晚期),光是厦門一地就有400万公斤的茶由此出口,但到了1897年(光緒),只有720公斤的茶由厦門出口,
4年后,再也没有茶葉從武漢输出。
除了地利之便之外,工業革命本身的機械化生產對於茶葉也帶來了劇烈的改變,起因為,
發明家威廉.傑克森於阿薩姆(印度)在1872年裝配第一部茶葉滾筒(tea roller) ; 1884年設計出機械式熱風乾燥機(hot-air drier) ;
於1887年與1888年分別發明出滾筒解塊機(roll breaker)與撿茶葉機(tea sorter),並於1898年設計出茶葉包裝機(tea packer)。
因此,製造成本由每磅11便士,至1913年時已降至3便士。
中國茶園因此,終於可以好好的修生養息(荒廢),也造就今日可以有那樣多的古茶園(區)可以再現。
當年的禍, 造就了現今的福?
由這段歷史可以證明,如果普洱茶市場仍不斷的火紅,將會有更多荒廢的古茶園被人們喚醒。
而古茶園的喚醒與我們喝的普洱茶是否是古茶樹,那可就是另一個話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