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
淺閱 極品美學:書法.崑曲.普洱茶(余秋雨)
會閱讀這本書,源自於鴻茂兄,其可能見於 這個 對普洱茶有興趣
所以給了一個連結,引起了這個的興趣
由於多年前,已將「購」的習慣,轉化為「借」
當下,立馬 上高雄市立圖書館系統 搜尋這本書
有,還真有數本在不同地區圖書館
不過,都在借閱中,看來這本書還滿火的,就 預約唄!
這個 「購」轉化為「借」
這個實不敢說自己有多少書,但幾次的搬家,這個書的確造成了困擾
當然,除了搬家困擾之外,這個 「購」轉「借」的點是「藏」
當年,這個買書時,都有著一個心態,就是想「藏書」
書應該是一個工具,一個媒介,不宜「私藏」,這個概念不知何時而起
不過,重此之後,這個除了不買書之外,更大力的「讓藏」自己的「私藏」
當然,這個「私藏」不僅僅是書,還有其他玩意
數日之後,書終於到文化中心了
取書時,負責借閱的服務人員(應該是退休的志工)拿到這本書時
認真看了一下書數秒,然後抬頭看著 這個
說:這本書真「美」
「美」是什麼?
這個 對美的思索,源起於 電影「一代茶聖千利休」的經典台詞
「美,就是我說了算」
什麼是,美? 美,又是什麼?
這幾年來台北中和的蘇老師(普洱茶大師),也給這個很多 啟發
這個 看來,美是一種「和」的呈現
庸俗的用俊男美女來想像
光是 眼美,頭就美嗎? 光是頭美,就會成為絕代俊男美女嗎?
所以,這個可以大膽的說:美是一種「和」的呈現
這個「和」,除了「物件」本身,更包含了「天時, 地利, 人和」的「和」
不然,您去google看看,光唐朝,美女的定義就有了幾度轉折
這本書 真的很有意思,連 作者簡介都很有意思
余秋雨,一九四六年八月生,浙江人。
在中國大陸的文革災難時期,以戲劇為起點。。。
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,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。。。
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(簡稱「文革」)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國由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政治運動。
這個 著墨的不是「文革」,而是,在文革時「以戲劇為起點」
孔子回顧一生:「吾十有五,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」。
而,作者 在文革(20-30歲)期間,就能「以戲劇為起點(而立)」,的確令人欽佩
當然,除了欽佩之餘
這個 也深深檢討自己
自己是否敢 大膽的,勇敢的,亦或確認的,明確的
說出 自己,在孔子的不惑之年,將以「普洱」為起點呢!
作者
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,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
這,也許也是 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時期,而當時,作者也約50歲左右
。。。。,這個呢? 。。。。,這個呢? 。。。。。,這個呢? 。。。。。
P.007 「懂」,簡簡單單一個字,卻是萬難抵達。
「懂」,簡簡單單一個字,卻是萬難抵達。
這句話,看似勉勵,但 這個看來 卻是狠毒至極
不過,簡簡單單的「懂」字,的的確確「難懂」
並且,每個「懂」字,都是對自己的挑戰
以普洱茶來說,大多會有以下幾個「懂」的過程
「懂」了,原來普洱茶不是臭脯茶
「懂」了,原來普洱茶核心在於大樹/古樹/喬木
「懂」了,原來普洱茶的整體核心是生態
「懂」了,原來普洱茶核心還有製造工藝
「懂」了,原來普洱茶核心著重於後發酵
「懂」了,原來普洱茶的獨特與迷人之處是。。。
「懂」了,原來喝普洱茶的用意與目的是。。。。
這個對於普洱茶,源起於2006年想要滲入一個茶友會,並藉此認識一個特定對象
並期能藉此關係,解決當時公司面臨的一些難題
當然,那個 特定對象,不是 蘇老師
這10年來,這個 基於對於普洱茶的好奇,而產生了興趣
實不敢說,多懂普洱,但能確定的是
這個「懂」了,想要「懂」普洱茶,還必須有個「起點(三十而立)」
有趣的是,這個 對於普洱茶的「起點(三十而立)」
不是這個自己發現的,而是在一個1by1茶聚中 赫然發現
原來,這個 用以探索普洱茶的「立(起點)」是「物質論」
而,對方的的「立(起點)」是「微氣候學論」
再次回到孔子的一生,想要讀懂自己(亦或他物),看來
「吾十有五,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」是最基本的
P.008 文化的重心正從「文本文化」轉向「生態文化」。普洱茶,是體現這種「生態文化」趨勢的一個代表。書法是純粹的「文本文化」,崑曲是「文本文化」兼「生態文化」,而普洱茶則是純粹的「生態文化」。書法與崑曲主要代表過去,普洱茶主要代表未來。
淺思 這個 「文本文化」與「生態文化」
P.008 文化的重心正從「文本文化」轉向「生態文化」。普洱茶,是體現這種「生態文化」趨勢的一個代表。書法是純粹的「文本文化」,崑曲是「文本文化」兼「生態文化」,而普洱茶則是純粹的「生態文化」。書法與崑曲主要代表過去,普洱茶主要代表未來。
這段文章看似淺顯易懂,但卻處處內涵玄機,值得思索。
「文本文化」這個 的確不懂,下次有機會遇到書法玩家,要來好好跟他請教請教,這個 書法與「文本文化」的意涵。
反過來,先來思索 這個普洱 的「生態文化」意涵。
想來,的確是
普洱茶,的確不是單純的
用藥問題
製造工藝(烘,炒,曬)問題
喬木灌木問題
而是一整個生態問題
這個生態不僅僅只是 茶葉本身 的生態問題
更 包含了所有 茶人/茶農/茶商 的產業生態問題
不過,為什麼作者偏偏挑中普洱茶當作標題呢?
除了普洱,難道
烏龍,不具「生態文化」意涵?
岩茶,也不具「生態文化」意涵?
龍井,也不算具「生態文化」意涵?
下次遇到作者,這個來好好問問這個問題。。。
淺思 普洱茶的「核心機密」
說到這,我想讀者諸君已經明白,我所說的普洱茶的「核心機密」是什麼了。
極品美學:書法.崑曲.普洱茶(余秋雨) p.215
這個普洱茶的「核心機密」是什麼?
肯定是很多愛茶人士所關心與好奇的,這個也苦苦好奇與思索
首先,比較大的啟發是 "鄧時海著的一本書普洱茶"
其中的幾個字,如"微量元素","鍺" 等
給了 這個 無意間,進入 物質論 的領域
接下來,"普洱茶中黴菌毒素"的報導
也是物質論的作祟,好奇起"黴菌毒素"
普洱茶真的有"黴菌毒素"亦或有"黃菊毒素"嗎?
這個問題,每個對普洱有興趣的人都會問
而,每個對普洱有研究的人,都會回答
這本書也不例外
再接著,就是因"普洱茶中黴菌毒素"的報導
引起對於"孫璐西老師"的興趣與好奇
進而,開始查閱其較學術性的普洱茶研究的報導
接著,"科學普洱"漸漸的已廣泛為人所知
然而,這個也不知不覺的於2011年
發現了,這個核心的核心
最近1-2年,越來越多的茶友都說
對的普洱越來越多,整體普洱茶的方向漸漸有了核心
的確,這本書又再一次說出了普洱茶的核心
這個核心,就是 這個
淺思 為口感排序,非常冒險。
我對“號級茶”排序的前五名為:
第一名:“宋聘”;
第二名:“福元昌”;
第三名:“向質卿”;
第四名:“雙獅同慶”;
第五名:“陳雲號”。
我對“印級茶”排序的前五名為:
第一名:“大紅印”;
第二名:“甲乙級藍印”;
第三名:“紅印鐵餅”;
第四名:“無紙紅印”;
第五名:“藍印鐵餅”。
我對“七子餅”排序的前五名為:
第一名:“七子黃印”;
第二名:“七五七二”;
第三名:“雪印青餅”;
第四名:“八五八二”;
第五名:“八八青餅”。
極品美學:書法.崑曲.普洱茶(余秋雨) p.227
連作者這樣的大牌,都說
為口感排序,非常冒險。
更何況是 這個。
但,這個險,這個可也是轟轟烈烈的給冒了。。。
也因此,冒犯了很多"大師",更包括了自己的"恩師"
這個 險,冒也不是,不冒似乎也不是
這幾年來的波折下來
這個,有了一個 在冒中不冒的核心概念
這個核心概念就是
茶沒有好壞,只問是否是否對味,是否相印
其實,這段文章凸顯的另一個核心問題就是
當年 蘇老師講的一句話:現在的年輕人,不可能會懂普洱茶,因為您們沒喝過老茶,不可能看透的古今貫穿之美,看不透,不可能懂。
的確,殘念
這三個前五名,這個 還真都沒有認真喝過
真的 好想懂(喝)喔! 呵呵。
淺思 為什麼是普洱茶?
普洱茶的三大魅力:功效、口味、深度
相比之下,世上很多美食佳飲,雖然不錯,但是品種比較單一,缺少伸發空間,吃吃可以,卻無法玩出大世面。那就抱歉了,無法玩出大世面就成不了一種像模像樣的文化。以我看來,普洱茶豐富、復雜、自成學問的程度,在世界上,只有法國的紅酒可以相比。極品美學:書法.崑曲.普洱茶(余秋雨) P.204
淺思「徹底整明白」
很快我們發現,有關普洱茶的很多重大問題,大家都還沒有找到答案。因此,最好不要輕言自己已經把普洱茶「徹底整明白」了。記住,就在我們隨手可觸的某個角落,那群微生物正交頭接耳地在嘲笑我們。而且,它們確實也有足夠的資格嘲笑。極品美學:書法.崑曲.普洱茶(余秋雨) P.241
淺思 這個「不要急著出來」
@我建議一切研究中國藝術史、東方審美史的學者在這個家庭多逗留一點時間,不要急著出來。因為有一些遠超書法的秘密,在裡邊潛藏著。
@任何一部藝術史都分兩個層次。淺層是一條小街,招牌繁多,攤販密集,摩肩接踵;深層是一些大門,平時關著,只有問很久,等很久,才會打開一條門縫。極品美學:書法.崑曲.普洱茶(余秋雨) P.41
「不要急著出來」,多麼玄妙的一句話。
這兩段話,句句都很有意思(嚴格來說,這本書的每句話,都很有意思)。看一遍,看兩遍,看三遍,看四遍,看著想著,想著看著,赫然懂了「這個不懂」或「不懂這個」的原因。這個「為什麼不懂」的原因肯定與「不要急著出來」有著玄妙的關係。
然而,再往下看下去,這玄妙之後,說白了一個道理,釐清「不要急著出來」的真意函。
看著想著,想著看著,也許會發現,其實我們並不是「急著出來」,而是,我們根本還沒踏踏進去這個深層之處。
這句話,激起了2008-08-24 史博館. 看米勒畫展的漣漪
對,這個當時進去看了什麼? 為什又「急著出來」?
呵呵,這個「阿賴耶識系統」還真是玄妙
~這個連到那個,就霎那間~
http://jager93.pixnet.net/…/41810380-%E7%98%8B-%E7%B1%B3%E5…
淺思 「這個」與「崑曲」
因此,我們面對一個偉大民族在文化衰落期的心理執迷和顫動,都應反思,都可議論。崑曲,是我們進行這種反思和議論的重要題材。極品美學:書法.崑曲.普洱茶(余秋雨) P.192
淺思了 一年,這個終須放下。。。
為什麼?
這個崑曲 所激發出來的思緒很單一
就是"為什麼沒有思緒"
也許,應該不用再想 為什麼了!
因為,跟您講白了,您也不會懂的。
呵呵。。。。
這個 「余秋雨」跟「張耀」,可都是「行家」。
真 佩服 與 讚嘆
~end~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