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 「唐宋茶文化」 曲折的 東渡與回傳
~文化:泛指人類(生物)在發展過程中的生活結構(方式)的體現~
唐宋高度發展的茶文化,為何無法直接流傳下來
反而東渡日本完整且精緻的保存下來,如今再回傳中土
這有趣的故事中
唐、宋、元、最澄、空海、榮西、南浦紹明、千利休
是故事的主角
「唐宋茶文化」形成的歷史背景,還與當時
佛教發展,科舉制度,詩風大盛,貢茶興起,禁酒等等有關
基於此一架構下,促使茶由皇宮寺院走入官宦之家
並進一步於宋朝時期走入文人墨客與民間
唐代,諸多名家也都是嗜茶者,其中
陸羽(唐,733-804)的《茶經》與盧仝(唐,795-835)的《七碗茶詩》
可以看出當時茶文化的躍進發展
唐末與安史之亂(唐,755-763)對於茶文化(經濟)的影響
1,安史之亂後,禍亂四起,民生塗炭,有苦難言,更進一度激發了禪茶文化的發展。
2,安史之亂後,北方動盪且破壞嚴重,經濟體轉移江南,帶動江南經濟體的發達,茶經濟也因此萌芽。
3,唐末,舊唐書·李珏(唐,785-853)傳:「茶為食物,無異於米鹽」。這時,人工栽培茶樹已廣為發展。
(由此看來,栽培型千年野生茶樹也許就是在那個時間栽種的)
宋朝茶文化發揮到極致的幾個要件:
1,社會生活(城鎮商品)經濟(商業)活動特別發達。
2,中國書畫藝術(陶瓷)鼎盛發展。
3,宗教快速的世俗化與漢化。
4,茶馬貿易發展,促進茶經濟突飛猛進,專業茶經濟(種,製,茶館)逐漸成熟。
5,文人在宋朝地位極高,且愛茶人士眾多。
宋代,著名愛茶文人,如歐陽修、蘇軾、黃庭堅、司馬光、梅堯臣、范仲淹,促進了茶與藝術的融合。
唐宋時期的“鬥茶文化”,和章岷從事鬥茶歌(片段)。范仲淹(北宋,989-1052)
終朝採掇未盈襜,唯求精粹不敢貪
研膏焙乳有雅制,方中圭兮圓中蟾
北苑將期獻天子,林下雄豪先鬥美
鼎磨雲外首山銅,瓶攜江上中泠水
黃金碾畔綠塵飛,碧玉甌中翠濤起
鬥茶味兮輕醍醐,鬥茶香兮薄蘭芷
其間品第胡能欺,十目視而十手指
勝若登仙不可攀,輸同降將無窮恥
籲嗟天產石上英,論功不愧階前冥
眾人之濁我可清,千日之醉我可醒
註1.研膏焙乳:將茶葉研磨成粉狀並調製成茶湯
註2.綠塵:綠色粉末狀茶葉
茶品:建溪茶,茶器:建盞、筅 等=>日本的抹茶道文化與天目(碗)文化
而,元朝是「唐宋茶文化」中落的一個轉折點
元朝對於茶的最大貢獻,是將茶推廣北達俄國,西抵波斯及地中海以東之地。
不過,元朝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。
因為,元朝不同於其他征服王朝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積極吸收中華文化
其同時採用西亞文化與中華文化,並且提倡蒙古至上主義。
(嚴格來說應該是有打壓中華文化之疑)
因此,「唐宋茶文化」在中土的發展,遭遇了嚴重的阻礙。
而,「唐宋茶文化」已如火如荼的東渡並開枝散葉
唐代:
相傳日本高僧最澄(日本天台宗祖師 ),空海(唐密八祖,日本真言宗祖師)
留學中國返日時,帶回茶種撒播于日本神社旁邊,為日本植茶之始。
宋代:
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留學,其所著「喫茶養生法」,可謂日本茶經之祖
日本的茶文化開始宏揚。
宋代:
留學僧南浦紹明將徑山茶宴帶回日本,成為日本茶道的起源。
正當元朝壓抑(亦或發散)中華文化之際
日本正積極地展開了自己的風格與流派的發展,
並由 千利休(約於我國明朝時期)發揚光大
日本在其歷史與文化的背景下,逐步成熟發展成三個流派與兩種茶道,
並輾轉回傳中土
三個流派:
表千家流的不審庵、裏千家流的今日庵以及武者小路千家流的官休庵,合稱三千家
兩種茶道:
抹茶道與煎茶道
中國淹茶法的沏茶方法(日本煎茶道),相傳是由隱元禪師(明末)在京都的宇治仿照福建萬福禪寺的風格,創立了日本三大禪宗之一的黃檗宗萬福寺,同時也將當時明朝士大夫之間流行的風雅嗜好帶到日本,直到現在日本煎茶聯盟總部的所在地就設在宇治的萬福寺內。
明清為何無法再次連結起唐宋的茶文化呢?
其實,明朝 可算是 中華茶技術 發展 的巔峰時期
這個時期,首要一提的就是 明太祖朱元璋 的「罷造龍團、一照各處、採芽以進」
簡單來說,就是 化繁為簡;由蒸改炒;不團要散
當然,也隨著茶文化與技術不斷的發展,這一發散(就散了)
可算是 百家齊放,各自爭鋒 的巔峰期
各種 茶類,製茶工藝,栽培技術,茶具,茶文,茶書 可謂空前絕後的蓬勃發展
對,也許透過這段爬梳,赫然發現,古典茶文化(學)在這巔峰之際,漸漸消失了
清朝 是 中華傳統茶文化的一個轉淚點,由鼎盛走向衰落
而,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
參考資料:
陳椽教授編著的《茶葉通史》:「平城天皇大同元年(公元806年),空海弘法大師又引入茶籽及制茶方法。
司馬光資治通鑑:(安史之亂爆發之後)由是禍亂繼起,兵革不息,民墜塗炭,無所控訴,凡二百餘年。
中国茶事大典 /re /R200606118.html
中國茶酒文化史 (朱自振.沈 漢,1900年)